今年两会,中医药话题再度引起了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成为了202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2020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超3万亿元,中医药健康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集团董事、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李惠森指出。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李惠森提交了关于《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科学发展的建议》及《关于将年轻一代企业家纳入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规划的建议》两份提案,就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激发人才活力等方面建言献策。
中医药健康前景广阔
从“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到“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再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有关中医药的相关内容,中医药事业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深度介入,在临床救治中彰显了特色优势。
中医药作出的贡献越来越被认可,一组可以旁证的数据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9年发布的数据,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总量的28.55%,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在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时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为5242亿元。据了解,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装备工业为支撑、中药商业为枢纽的新型产业体系,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中药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在经历了疫情的大考后,随着中医药疗效的凸显以及民众对于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药大健康市场的前景开始愈发明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2020年,全国居民在医疗保健上的人均支出为184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6%。在2018年,这项人均支出为1685元。
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领域也动作频频,自2015年起,接连下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多项文件,从产业目标、重点任务、各细分行业、技术突破等方面给予详细规划和意见,并提供财税、资金、人力等各项扶持政策。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更是代表国家把保障人民健康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健康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健康意识提高,特别是疾病谱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健康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惠森表示。
但李惠森同时也指出,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科学监管、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以及合理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尚存创新及深化空间和必要。
科学化发展抓住机遇
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中医药一度也曾因人们对其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导致社会对中医药存在误解与困惑。从水煮驴皮、权健事件等广为人知的事件,以及虫草保健食品试点被叫停、燕窝营养不如鸡蛋、中药注射液儿童慎用、三七粉万能神药等事件的发生,市场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信心不甚稳定,加之“神医刘洪斌”之流“借中医药之名行违法违规之实”的行为偶有发生,更是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长足发展埋下了隐患。
中医药事业与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需要用历史性、全局性的眼光看待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了让中医药事业更好传承下去,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在2020年两会期间,李惠森便曾提议强化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宣传,让中医药健康文化在社会大众中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
最近两年,中医药健康产业已在忧患中奋起,加之政策利好的加持,中医药健康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长远来看,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相互交融,仍然任重道远。
在今年两会期间,李惠森带来了新的观点。李惠森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健康产业的相关规划,但随着健康产业的不断扩容与消费者市场对产品服务和质量的需求增加,以及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具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以优化、集聚产业资源,引领中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对此,李惠森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战略规划,二是科学监管中医药健康食品,三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四是落实中医药健康产业社会共治。
“要明确中医药保健食品的食品属性和定位,清晰界定与其他食品、药品的区别。要以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功能目录为抓手,鼓励企业继承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研发新功能新产品。要规范、指导企业和检验评价机构的功能声称研发和验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中医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李惠森还建议,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企业、媒体、消费者为辅”的平台,强化事前指导,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企业自律、产品升级、健康知识普及等,从而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社会共治。
加强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培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今年的两会上,除了为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长足发展支招外,李惠森还就年轻人才的培养发表了看法,提交了《关于将年轻一代企业家纳入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规划的建议》的提案,这是他连续第十四次提出关于推动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提案。
李惠森表示,面对家族企业代际更替,年轻一代面对的不只是财富传承,更多的应是对企业家精神的承接。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不是家族企业的家事、私事,而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
“年轻一代更需要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引导与培养。”李惠森认为,家族企业两代人因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的差异,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存在代沟,不利于他们在传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他建议将年轻一代企业家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培训总体规划,创建家族企业年轻一代培养基地,打造实践教育平台。扶持和规范现有专业的家族企业沟通平台,将政府支援创办的、年轻一代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以及各类专业机构在形成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合作促进、有效协同,形成良性生态体系。
“年轻一代学历高、起点高、思想活跃,但实践经验少、承受压力大、社会责任感较弱,建议政府牵头组织开展交互式、体验型的活动,借助家族企业社团组织进行跨地区、跨代际、跨行业的分享交流,增加家族企业两代人之间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李惠森建议,政府要帮助家族企业年轻一代树立“我们大于我”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继承并发扬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作风,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奉献社会。
“我们还应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建立全国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档案库,对特别优秀的代表人士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年轻一代企业家典型专访,激励更多年轻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企业家精神。”李惠森如是说。(思维财经出品)
“十四五”战略规划开局之年中医药产业如何把握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关键点?
过去一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关键之年,是国家“十三五”战略的收官之年,也是非同寻常的抗疫之年,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今年,是“十四五”战略规划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推进“三医联动”结构性政策转换,中国医药产业正在夯实产业转型创新升级的根本动力。随着《中医药法》深入实施,新版《药典》质量标准提升,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实践,中医药产业在“十四五”开局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格局。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文化、经济资源,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发挥了独特优势,社会对中医药有了新的期待。但如何在当代科学语境之下,系统阐释中药科学内涵,深入挖掘中药临床价值,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需要把握的战略关键点。而无限极用其深耕中医药健康领域29年的经验,指出了方向。
标准化语言诠释中药故事
在中医药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中药材是关键的物质基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药材的产地上,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据了解,道地药材是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但目前,道地药材存在资源无序开发、生产不规范、传统技术传承不足等情况,影响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开展道地药材的传承与保护?标准化是关键。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同年6月,国务院标准管理委员会下发《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关于下达团体标准试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决定将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内的12家单位作为试点单位,进行为期两年的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在首批试点工作中,道地药材标准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而无限极作为行业企业代表之一,发挥其丰富的道地药材种植管理经验,参与了48种道地药材标准的制定研究、起草工作。
2020年10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组织包含无限极在内的全国40余家科研、教学、监管、企业等单位共同起草完成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道地药材标准汇编》出版,并在全国发行。《道地药材标准汇编》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150多种道地药材标准,这些标准对道地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等都做了详细要求。其中,无限极参与了茯苓、灵芝、广巴戟和枸杞等48种道地药材标准的制定研究、起草工作。
据新华网报道,编制《道地药材标准汇编》发布是推动“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的传承与保护,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打造研发合作“双循环”格局
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主线下,中医药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且获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初,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达92.58%。其中,武汉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人数达99.9%。但即便如此,国外学术期刊似乎依然对中医药缺乏信任。
据《科技日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曾在于苏州举办的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表示,相关课题组在获得中医药抗疫翔实的临床数据后,撰写论文向境外一家著名学术期刊投稿,但稿件直接被拒,该期刊主编回复黄璐琦的理由是“我不感兴趣”。而这映射出中医药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对此,无限极有自己的一套打法。
成立29年来,无限极一直注重研发实力的提升,对内加大投入,对外加强合作,打造出了适配自身发展的研发“双循环”,在夯实自身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国际传递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对内合作上,2015年,无限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建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无限极中草药品质研究联合实验室”,研究中草药分子生药与道地性、中草药功效成分与分子生药学相关性、中草药资源分布、中草药安全性评价及中草药国际化等,参与了77项中药材团体标准的制定,如党参、人参、枸杞、灵芝、巴戟天等。
2020年12月22日,无限极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正式签约,共同开展“辅助降血尿酸新保健功能及清利湿热中医功效”示范研发工作。2021年1月9日,无限极参与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药复方保健产品示范研发项目降血尿酸新功能子项目)正式启动。国家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林元教授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此次合作的方向,是辅助降血尿酸的一系列课题的研究。血尿酸的增高是近几年来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发病率不断提高,该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值得深入研究。
在对外合作上,无限极在2015年与世界知名学府剑桥大学共同成立了“剑桥无限极研究中心”(Cambridge Infinitus Research Centre,以下简称“CIRCE”)。CIRCE聚焦延缓衰老领域,通过分子生物等先进技术,研究中草药功效成分的筛选和作用机制。日前,双方的科研合作取得了进展。CIRCE于近日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旗下的重要刊物《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structure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network are actively regulated by lysosomes》(《内质网的网络结构和整体分布受溶酶体的调节》)的文章,探讨内质网、溶酶体、线粒体这些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如何维持稳态以及延缓衰老,进而找到有效的靶点,开发新的有助于健康衰老的产品。
2020年12月,无限极新会检测中心参与的化妆品中[Lead(铅)、Arsenic(砷)、Cadmium(镉)]3个项目通过了荷兰IIS(Institute for Interlaboratory Studies)国际能力验证。这是该检测中心继英国FAPAS(重金属、农药残留检测等)、德国DRRR(毒素残留、营养成分检测等)和英国LGC(重金属、化学分析检测等)后,第四次获得的国际能力验证。
“十四五”开局,新征程号角吹响。在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监管与国际接轨、市场价值调整的关键阶段,无限极正在加速融入产业重构创新浪潮,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探索符合中医药特性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破除各种壁垒,推动中医药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持续进击。